内容页搜索

坛丘南邻浙江,境内系水网地区,古时交通闭塞,历史记载无重大战事,偶有小型战事发生。为维持地方治安,曾有保安团、自卫队等地方自卫组织设置。太平天国时期,有一支“长毛军”(太平军)驻扎在坛丘及周围农村数月。抗日战争时期,日伪军绥靖队及和平军一个中队驻扎在坛丘5年之久,直至民国34年(1945年)日军投降才撤离。民国时期,国民党军队一个中队驻扎在坛丘,中队长叫汪世法。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吴江人民开展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,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吴江奠定基础。民国3856日,坛丘解放。

自古至今,兵员征集不断演变。宋代实行征兵制,唐代起,改为募兵制,民国时,演变为派兵和抽丁,但由于贪官舞弊,遂以“买壮丁”“捉壮丁”代征现象较普遍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兵员征集实行志愿兵役制;19502月,坛丘区建立,区设人民武装部。乡开始建立民兵组织;1955年起,实行义务兵役制;1984年开始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、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。

清咸丰十年(1860年)四月二十五日,太平军自苏州南进,攻占松陵,并陆续占领吴江全县。同治元年(1862年),太平军忠王李秀成部属百余人驻扎于坛丘、南麻地区,并在麻溪上架设临时桥梁,以贯通南北,后因被清军追击而撤离。清军一营驻坛丘、南塘地区,设防湖州太平军。